2025-11-04 16:00:00
当二次元用户规模日益扩大、动漫IP正在从小众圈层走向主流市场,品牌与商业地产持续将其视为新的增长方向……
当二次元用户规模日益扩大、动漫IP正在从小众圈层走向主流市场,品牌与商业地产持续将其视为新的增长方向。但这片蓝海亦不是人人都能轻松航行——二次元商业的门槛远比想象中要高。

尊重与认同才是起点
二次元商业 ≠ “挂几幅动漫海报、开几家手办店”:许多商业地产操盘者将“二次元”理解为“引进几家手办店、挂几幅动漫海报”,但这恰是对二次元商业最大的误解。事实上,二次元用户群体不仅规模大,而且对“圈层文化”“归属感”“文化认同”具有较强敏感性。例如,调研显示,2025年中国国产动画番剧市场已进入“精品化+全球化”新阶段。 而在动漫/二次元衍生品、社区化文化消费等方面也在加速发展。由 Baker Institute 2024年报告指出,中国在动漫消费与生产上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见,真正的二次元商业——其终点固然是商业变现,但起点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认同”。
操盘方必须站在二次元用户群中,理解他们的语言体系、价值观与消费逻辑;商业空间不只是销售场所,更应承载“圈子”“文化”“内容”“社群”;如果只是“冷冰冰的货架仓库”而没有文化氛围、社群粘性,那二次元用户可能不会买账。

在操盘之前,先想清楚两个灵魂拷问
在投入重金改造项目之前,想清楚回答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你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为了补充“二次元业态”来增加租金收入?还是希望通过二次元文化的加入,打破传统商业空间的盒子概念,提升项目“年轻化”“潮流化”指标,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目的不同,投入程度、运营策略、成功路径都将截然不同。
第二,你所在的城市/区域具备做二次元商业的基础条件吗?这要看城市的基因(年轻化程度、文化包容度)、年轻人口密度、产业基础、消费能力。如果这些基础条件不足,盲目投入二次元定位,很可能水土不服。有报告指出,虽然中国动画、动漫产业规模在增长,但集中在超一线/一线/新一线城市。

六大核心能力:缺一不可的“护城河”
要做好一个二次元商业体,建议具备以下六项核心能力:
1、交通便利,核心商圈区位优势。二次元用户愿意为热爱付费,但并不愿意为“不便利的地段”买单。地段仍是商业的第一要义。
2、商业体量与定位匹配。面积规模决定了内容呈现的丰富度、服务客户的能力。项目需根据定位(区域级/城市级)合理设置规模。
3、氛围场景与配套服务。二次元商业本质上是文化聚集与社交场所。必须打造“去 爹味”(即避免主流大众化、刻板化)氛围,设置公共活动空间、舞台、妆造空间、练舞室、互动体验区等。虽然这些看似不直接产收益,但正是文化运营的核心空间,决定用户是否愿意长期停留。
4、业态组合的平衡艺术。单纯开几家手办店或零售店无法留住用户。必须形成“零售店+二次元/泛二次元业态”的组合,如主题餐饮、密室/剧本杀、互动文娱新业态等,以延长用户停留、提升复购。
5、社群运营才是终极壁垒。在商业空间中对每个次元文化圈子进行运营,建立社群。一个项目如果能运营 1000+ 个社群、覆盖数百万用户,则具备较强护城河。社群不仅是“引流”功能,更是持续商业化、复购、口碑传播的关键。
6、招商引入的“红线”意识。必须避免引发粉丝圈层冲突(所谓“引战”)和侵犯 IP 权益(盗版/未经授权)。这不仅是商业道德问题,更是项目能否长期存活的生死线。

清醒认知:二次元不是万能解药
二次元不能被视为商业地产“救命稻草”,也不是适合所有项目的万能升级路线。Future Market Insights的报告指出,全球动漫市场(2025 年)大致规模为 USD 32.15 billion(约合人民币 2300 亿元)。 而大视野研究的报告指出,2024 年动画市场规模为 USD 34.2562 billion,亚太地区占最大份额,其中中国市场增长迅速。 然而,这些数据并非专门针对“泛二次元用户”“线下商业体客流”这一细分维度。因此,对于二三线及以下城市,若缺乏年轻人口密度、文化基础、消费能力、社群生态等条件,贸然将项目打造成“二次元定位”极可能导致投资回报低、运营难度高。
站在 2025 年下半年的视角看,动漫 / 二次元 IP 授权产业、内容创作及线下场景化商业正在经历加速整合与升级。对品牌方、IP方、商业地产从业者而言,这确实是一个战略机遇期。但抓住机会的前提,是建立在真实、具备系统能力、符合地域特性的基础上。
从“手办店+海报墙”到“文化社区+社群化运营”,从线上流量到线下实体场景,每一次迭代都在重新定义消费市场的可能性。谁能真正理解用户圈层文化、谁能构建起社群运营能力、谁能在合适的地域用适配的策略落地,谁就更有可能在这波浪潮中占据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