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闻

从《黑神话:悟空》看浙江文化出海新浪潮

2024-09-04 09:13:03

国内资讯

随着《黑神话:悟空》的西行,我们能否看到更多的“悟空”出现?中国文化出海一路向西的航路上能否获得更多启示和勇气?

产业促进


前几天,一只“猴子”横空出世,让《西游记》这一“传统IP”再次全网沸腾。8月20日,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为背景开发,这款国内首款的3A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首发。


游戏发布后,其相关浏览量以惊人的速度飙升,在短短两天内破百亿,轻松打破了圈层壁垒。网友们纷纷留言:“孙悟空是我们从小到大的超级英雄。”“孙悟空是我们最好的文化IP。”“孙悟空真的太酷了。”……


随着《黑神话:悟空》的西行,我们能否看到更多的《黑神话:悟空》出现?中国文化出海一路向西的航路上能否获得更多启示和勇气?


不仅要“出海”更要“出彩”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如何让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更好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


与世界对话,传播文化的价值。文化产品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其本质上是全人类最朴素、最相通的价值共鸣。中华文化要真正走出国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探寻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链接点,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阵地”。


以中国网剧为例,像是《庆余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赘婿》等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仙侠元素等鲜明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国际观众,并逐渐构建起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


图源:网易新闻


与传统对话,激发创意的火花。要关注传统与现代的连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更为国际社会贡献力量。要想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我们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比如,《黑神话:悟空》选取国内36个景点为背景,包括山西云冈石窟、重庆大足石刻、丽水的时思寺等,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扫描采集,并进行1:1的还原、再现。又如,火爆全网的《原神》《流光拾遗之旅》等,邀请非遗传承人还原非遗制作过程,将中国历史典故、传统非遗等内容创新“移植”到作品中。


与数字对话,赋能技术的传播。如今,我们不仅要搭顺风车,更要借用数字技术自建桥梁。通过将中华文化与现代科技相交融,立足数字时代构建文化新场景新应用。


图源:bilibili原神官方账号


比如,在TikTok爆火的数字人《天妤》,以大唐盛世为背景,将敦煌壁画与虚拟AI相结合而制作成短剧,在海外平台传播中国文化。并且《天妤》还设计出了一系列虚拟数字藏品,包括有声故事、服装、发饰、妆容等,进一步拓宽了文化出海的形式。


 图源:数字人天妤微信公众号


不仅要“用匠心”更要“用真心”


《黑神话:悟空》为什么这么火?借用网友的一句话就是它“叠满了buff”:国内首款3A大作、角色和场景制作精美、故事情节设计巧妙而富有新意、人物对白内涵深刻等,都让它从圈内火到了圈外、从国内火到了国外。


文化产品要具备怎样的实力才能推动中国文化“出海”,《黑神话:悟空》无疑为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和样例。


更加丰富。文化出海需要载体。若想极大地增强全球文化产品的生产力、输出力和市场竞争力,归根结底,中国文化产品需要在全球文化市场占得更大的份额。以量取胜,由量到质,逐步在全球文化市场占据靠前位置。


浙江的文化产业种类良多,影响力广泛,特别是浙江的影视、动漫、网文、游戏等产业,比如,“一年无休”的横店影视城,把“中国制造”卖到全世界的“世界义乌”,浙江各式各样的非遗手工艺品,在世界上都具有良好竞争力。


更高品质。《黑神话:悟空》是一个高品质的好作品,游戏中每一个细节都质感拉满,游戏角色和武器装备的设计十分精细,哪怕是一个小怪物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的不同动作捕捉,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近年来国内涌现的众多国货,也都是不断打磨的好产品。比如来自浙江的非遗传承人朱炳仁创立的品牌“朱炳仁·铜”,借助高超的熔铜技艺和对产品的匠心精神,推出一系列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融合的铜文创产品,近年来,“朱炳仁·铜”的宣传在国外频出,纽约时代广场播出了它的国际宣传海报,在新加坡、柏林等地也出现了它的展览。


图源:澎湃新闻


更有内涵。《黑神话:悟空》不仅仅是一款游戏,它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游戏中的角色对白、故事情节以及文化内涵,都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同时又能够跨越文化障碍,与全球玩家产生共鸣。这种文化的真诚表达,让游戏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


比如,《非遗里的中国》浙江篇走进湖州南浔,从舟山渔民号子、青田鱼灯舞到古琴艺术(浙派)、金石篆刻(西泠印社),不禁让人感叹“真是处处好风景!”凭借对文化自信的坚守和形式的创新,潜移默化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全球观众,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产品国际影响力。


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征程蹄疾步稳,成果丰硕。我国文化产业已从最初“借船出海”的起步阶段,迈向了“造船出海”的全新征程,各式文化内容与产品跨越重洋,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塑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


然而,文化出海,不止于“走出去”,更在于“走进去”,真正触及世界各地人们的心灵深处。讲好中国故事,内容的选择是核心,而讲述的方式同样关键。


开放包容,尊重差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这个多元文明交织的时代,因不同国家间在文化语言、审美喜好、地方政策法规等复杂因素导致的文化冲突和碰撞,文化产品出海遇到壁垒在所难免。


我们应该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对目标受众的民族心理、文化需求、思维模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给予充分理解与尊重。在尊重“个性”的同时,我们也要挖掘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共性”,寻找文化交流的“最大同心圆”,让中华文化的精髓跨越国界,赢得更广泛的认同和理解。


图源:网络


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出海不易,将优秀文化产品推向海外打造全球化品牌更是难上加难。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全球不同区域文化市场的独特性,洞悉当地的文化背景、审美偏好和价值观念,精准把握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和信息接收习惯。以完善的本地化运营策略,量身打造出既蕴含中国魅力又契合当地口味的文化精品。


比如,小影科技作为移动视频创作领域的资深出海者,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用户使用习惯和当地市场特点,提供了差异化的素材支持。在短视频生态成熟的欧美,推出具备专业剪辑功能的视频创作工具,而在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则推出了更贴近日常生活的模板化视频创作应用,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小影科技布局国际市场的视频创作软件矩阵 

图源:小影科技


入乡随俗,情感共振。文化出海并非一蹴而就,要让中华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文化产品需要能“打动”人,引发不同文化背景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构建一个可亲、可近、可爱的中国形象,不仅体现在宏观的经济和数据洪流中,更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中。


要通过深入剖析目标受众的心理,换位思考,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以贴近不同文化背景的方式,将中国故事娓娓道来。以此厚植民意基础,助力民心相通,唤起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鸣,让文化的种子在异国土壤中生根发芽,开出共鸣之花。


| 执笔:陈馨、姜珊、程烈

以上文章来源于浙江文化产业 ,作者之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