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YOUTHIMAGE竞赛单元「复审评委说」|来自情感,来自想象

序 


7月1日,征片开启

竞赛单元依旧分为真人短片和动画短片两个单元,通过官网进行线上自主报名


10月15日,征片结束

2021年共收到报名作品984部,有效报名作品为898部,创历届新高


10月26日,初审评委公布

在经过三位初审评委——周浩然,荣章歆,吴正怡的高强度看片工作后,最终有84部作品进入复审


初审评委介绍及年度数据观察,点击这里进入

11月10日,复审会议

今年的复审会议以线上形式进行,评委们就最后的作品入围情况和名单进行了讨论和投票,最终敲定了本届竞赛单元的入围作品名单


11月12日,终审入围作品名单出炉&复审评委公布

在此次复审阶段,我们邀请到了五位兼具影评人、剪辑师、导演、制片、编剧等多种身份的行业嘉宾来进行评审工作,多维度、多视角选拔有潜力、有想法以及有独特创作风格的青年导演和作品,希望在未来可以看到他们更多的作品。



2021YOUTHIMAGE竞赛单元|复审评委说


今年有幸担任了杭州青年影像计划“金荷奖”的复审评委,主要工作是和另外4位评委一起,从84部短片中选出进入终审的20部。虽然工作主要是线上进行,大家彼此并未谋面,但是通过整个沟通、看片、线上讨论的过程,可以感受到金荷奖年轻、活力、轻松、有序的氛围。


选片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1.2020-2021年仍是疫情严重的一年,本以为今年的征片会比较低迷,没想到金荷奖竟收到了900多部报名作品,创历届新高,且从我看到的84部短片来说,类型广泛,风格各异,整体水准较高,从中看到了《手风琴》《冰爽西瓜》《鲸》《圈圈》等多部令人惊喜的作品。


2.多部探讨探讨生育问题、特别是“重男轻女”这个话题的短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剧情片《莉莉》,纪录片《南海姑娘》,动画片《河岸》等,这一话题被以多种创作形式反复提及,且多为情感表达上较为真挚深刻的作品,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年轻作者、特别是南方创作者对“重男轻女”这一话题的诸多感悟,让我了解到了很多不一样的视角和观察。


很开心参与这次评审工作,感谢组委会井然有序的安排,期待月底在杭州与众多优秀的青年影人相聚,也祝愿本届金荷奖举办顺利! 


——竹原青



感谢杭州青年影像计划组委会的邀请,这次担任金荷奖评委感觉收获很大,看到了很多喜欢的作品,也了解了新一代创作者的所思所想和着力方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水平,都令我吃惊,里面肯定会有人在未来成为华语影坛的中坚力量。


有些片子对我自己的创作很有启发,和几位评委老师的切磋也让我了解到更多的评价维度。总之,很开心能够参与到这次活动,希望自己喜欢的作品能够走的更远,我很期待和他们在杭州相见、交流。


因为入选数量的关系,也有一些很棒的作品没有进入下一轮。这些同学不要气馁,这只代表我们几个人的口味,是金子总会闪光的。创作是长跑,这只是开始,进步比得奖更重要。


——徐磊



如果说电影节提供了一种场域,让爱电影的人可以耳鬓厮磨,悸动彼此;那杭州青年影像计划这样的节展,则营造了一种气象,让那些属于电影的人,借助影像的云絮,提前抵达这抒情的场域。


所有的话语,都从影像中来,又回到影像里去。


若要形容这些作品,那便是“与影像共谋”,我们会动容于那些浸没到现实苦难、人生晦暗中的纪实映照,亦会在动画作者纷扰迷乱的意像中重建另一种现实,也可以在那些迷情的邂逅里触摸人与人关系的多重立意。


年轻的作者们寻找到了一种方式,在拒绝让影像掌控自己的同时,又得以与影像共谋。观看这些短片时,想象是被预先遏止的。因为它们,就是想象本身。


——闵思嘉



据说有效参赛作品有九百多部,到复审阶段已经筛选到84部,质量可以预期;但综观下来确实还是超过预期,许多作品质量之高,让人对电影的未来充满信心。


尽管在复审会议上,我没办法成功为其中几部作品护航,比如《山川大桥也许会下雨》让我看到在“初夜”前后女孩子心境的变化,把环境的一种滞闷感带到表情上的漠然,全都是为戏剧行动(塞车、迷路)与影片题旨(一次成长教育)铺路,善用故事舞台的特点(可以说是无心插柳的“自然主义”),总算在女孩成功地独立完成一项工作之后才看到她那婉约的笑颜──生理状况的后劲;或者像在《酒香入梦》这样一部以半纪录片的方式呈现了一位老人对自己的后事安排却得不到子女支持的影片,以一种自觉的方式处理镜头,从而出现了让我怦然心动的一刻:摄影机以左右摇晃加逐渐推进的方式,把一个容纳全家人的全景镜头逐渐流变为老人独自入镜的中景镜头,为此,人物的站位以及台词的编排也得经过细心设计;再有,是一部极为含蓄的作品《ERGE》里头把男孩的性向作为一种维持悬念的“卖高分”且到影片结束都没有明说,让总是欲言又止的他,成为全片的氛围与情节行进方式的总体隐喻。


不过入选的佳作大家有目共睹:《炮仗的故事》中丧母青年感同身受式的温情,《牛油果》中女孩力争上位的坚毅,《冰爽西瓜》中失业剩女的恬淡忧愁,《鲸》中口吃理工女孩总算找到了另一种沟通语言的幸福感,《春风亲吻我像蛋挞》仿纪录片的虚实相混在观影过程带来的奇妙体验,或者《新年快乐》中失而复得凌驾仇恨的亲情,还有《迎新晚会》里头被“物”包围的留学生总算在国外的新生活中体会了父母深沉的爱,乃至于《秦淮河》中友情的分离或《小洋》中亲情的逝去,皆精准地获得了评委们的共鸣,相信未来在放映时也能得到观众的共鸣。


即使评审的指标中有一项是“具有独特个人风格”,且事实上按我自己有限的观影经验来看,大多数作品确实找不到明显的参照风格。但是,其中也有明显的前人影子,比如《茂然一日》给我看到宁浩年轻时的风格。然而有两部片让人不约而同地看到了考里斯马基的风格,一部是将舞台放在中越边界以作为某种象征性的《越南公婆上巴黎》,另一部则是给足了少数民族视像的《手风琴》。但前者大抵可以说是影片还有很强的青涩感,似乎难以撑起这患难夫妻颠沛的生活;另一方面,《手风琴》著眼于青年主人公想买手风琴的这么一个卑微的愿望,却道尽了他们生活的种种困境,但却又对这些现况表现出豁达的心态,那些亮眼的原色确实也一再提醒我们故事的背景有一种自然的纯朴。起初我讶异怎么考里斯马基已经成为青年导演们的精神导师,但仔细一想也是有道理的,他那种嘎然而止的段落风格(尽管其实考里斯马基的叙事风格深受小津影响),将许多的情节与讯息留置场外(往往藏在段落与段落的连接处),这让成本与篇幅都有限的短片创作带来不小的好处;只是这对于如何拿捏节奏,表演的收放(多数表现为扑克脸)来说要求比较大。两相比较,《手风琴》明显精炼不少,并且结合起藏民叙事使它仍深具风格且还特别出众。


与此同时,尽管分属两种范畴,但真人故事片《莉莉》和动画故事片《河岸》似乎有著很像的内核,前者有更多对于想尽办法要“弄掉”母亲肚子里被大人们预言为儿子的胎儿,把小姐姐的内心与情绪体现出来;相对地,后者则以两位命运不同程度坎坷的女孩,一段既是逃离又是返回的旅程中,学会互助并且接受困境现实,确实在风格化中,带来一种压抑的情调。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河岸》的镜头设计,不论是构图还是分镜都已具有国际视野,这在其他的动画作品(每一部都因为“手作感”强烈而显得个性十足)中显得格格不入,却也特别引起我的重视。与此同时,堪与编排严谨的《莉莉》等量齐观的《圈圈》却给人很强的闲适感,但这种感觉无疑是错觉,而是在无尽的反覆中,且这些反覆又都是经过细心设计的,这些反覆终究堆砌出强烈的日常感,继而也成为女主角那看不见的牢笼,她说不出口的“会游泳”的真相成为一切有口说不出的提喻,但这种幽闭的恐惧,搭配了她对已经能预视到一成不变的未来,终究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想著如果男友死掉了,而她也真的著手落实这个念头,那一刻,影片所有的情绪汇聚到这一个点,使得时间被抽象化,成为一个无限延长的单音;这样惊悚的设计却有著一种“小清新”的外壳,可说是深得小清新的真髓,但不是台式那种“最伟大的小事”而是日式那种“日常中的危机”。


稍稍比较可惜的是多数的纪录片拍得并不出彩,更多仍附著在题材本身的局限;但这或许不是青年影人的问题,而是国内纪录片普遍的态势,相对台湾与香港的纪录片,在表达形式上有更多的弹性。尽管如此,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确实有非常多奇人异事本身便足以成为奇观,超过拍摄者的想像。就像《喊工》中丧妻的打工人,独自带著四个儿女,有一餐没一餐地窝居在每天40元的招待所,只因(诚如这位父亲自己所言)他“堕落了”,由于他辗转于各种不同的建筑工地,可以想见导演也得到处跟拍,而留出许多无法拍摄孩子们的空缺时刻,恰在这些无法视见的区间,存在著巨大的危机;然而,这位堕落的父亲甚至不愿面对这些潜在危机,索性卷著铺盖离开,徒留被拒绝继续拍摄的导演以这样留有残响的作品,给导演与观众留下无力的忧虑。不过,面对也许在我看来也是危机的纪录片现况,我倒是想到一部有点遗憾最终没有入围的故事片《阿邓》,刑犯阿邓被特准回家过年,却巧遇疫情爆发,不但该回家团聚的亲人没法回来,就连多年未见的邻居也无法去探视,这个家于是也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监狱。这部片有点像是纪录片创作现况的某种隐喻;当然,但愿是我自己太过多虑吧。


——肥内



非常荣幸通过“金荷奖”的评审工作看到很多优秀的短片作品。一些作品通过奇思妙想描绘绮丽人生,一些作品通过扎实的叙事谱写生活百态。评审过程中,有些作品虽尚显青涩,但能够感受到导演的个人风格和成长潜力,我们予以鼓励;有些作品完成度很好且富有长篇开发的可行性,我们希望支持;还有一些作品虽未能进入最终的评审,但也饱含成熟的拍摄技巧和商业价值,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最后,感谢每一部作品背后的创作者们为我呈现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也让我学习,收获丰富。


——蔡蓉